《自我囚禁的人:完美主義的心理成因與自我松綁》,陳俊欽 著,藍獅子丨安徽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版。
什么是完美主義?
在大多數(shù)人的習慣用語中,完美主義通常用來描述一種“吹毛求疵”“過度要求細節(jié)”“不能容忍差錯”或“愿意為了追求想象中的完美而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修正”的行為特質。
由于完美主義不是一種疾病,沒有醫(yī)學上的診斷標準,我們不妨透過維基百科來獲得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解——
完美主義(perfectionism)是指一種不斷追求精準且完美的性格,伴隨著自我否定和對他人評價的關注。它有著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。病態(tài)的完美主義使人追求過高且無法實現(xiàn)的目標,并在他們失敗時帶來極大的痛苦,導致多種形式的適應問題;而正常的完美主義能帶給人們追求目標的動力,同時給他們帶來樂趣。
這段敘述作為定義還不夠嚴謹,但已經(jīng)明確指出完美主義最核心的本質:“追求精準且完美”與“伴隨著自我否定和對他人評價的關注”——這是什么意思呢?
正常狀態(tài)下,一個健康的個體,其“自我期待”跟“自我評價”是互相聯(lián)結的。舉例來說,倘若我認為自己的運動能力過人,在體能的訓練上一向優(yōu)于常人,那么,當我學習游泳一段時間后,在沒有太怠惰的情況下,懷抱著參加比賽拿獎牌的期待,應該是合情合理的;反之,如果我覺得自己生來反應比較慢,動作不協(xié)調,從小學起,體育課上就常常是大家嘲笑的對象,那我相較之下,不太可能去參加?;@球隊,更不會懷著日后成為運動明星的夢想。
我們會不斷對自己的能耐做出評估,產(chǎn)生所謂的“自我評價”,形成適當?shù)钠诖?/p>
如前所述,“自我評價”與“自我期待”是緊密相連的。倘若我們覺察到自己在從事一件不擅長的事,就會把期待降低一點;假使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做起來得心應手,就會把期待拉高一些。將兩者緊緊地綁在一起的,就是所謂的“現(xiàn)實感”。
《我仍在此》(2025)劇照。
如果基于某種原因,兩者中任何一方出了問題,例如:“自我評價”故障,你的運動細胞發(fā)達,卻深信自己很平庸;或者“自我期待”有誤,實際是一百米跑二十一秒,你卻認為自己生來就是個運動明星——那會怎么樣呢?
結果就會引發(fā)焦慮。兩者脫鉤的程度越大,差距越遠,焦慮也就越強烈。強烈的情緒會激發(fā)一連串的調適策略,如瘋狂練習、不敢面對現(xiàn)實、不斷轉換跑道等來消除“自我評價”與“自我期待”之間的矛盾。造成的結果,就是所謂的完美主義。
早期經(jīng)驗對于“自我期待”影響深遠
生命早期的經(jīng)驗,影響我們成長后的“自我期待”至深且遠。和大家分享一個可能曾經(jīng)發(fā)生在你我或周遭親友身上的故事。
從小目睹父母不和、經(jīng)常吵架的小孩,在小學二年級的一次月考中,意外拿到全校第一名,當時的杰出表現(xiàn)讓父母停下爭吵,露出了寬慰的笑容。從此,她決定拼命念書,因為這是小小年紀的她,唯一能讓家庭暫時恢復和樂的辦法。她不只在學業(yè)上力求第一,在校內(nèi)演講、美術比賽等各式各樣的競賽中,都會設法拿到冠軍。遺憾的是,失控的父母有時還是會把怒氣發(fā)泄到她身上,說她遺傳到對方的基因,生來就是一副討人厭的模樣。
多年過去,父母年紀都大了,也不再爭吵,而成年的她,也漸漸遺忘了小時候的事,變成了一位優(yōu)秀的職場女性。然而,她卻深受完美主義之苦,總是要把任何事都做到最好,沒有辦法停下來,每一份報告總是反復修改,所有細節(jié)都要做到最完美才行。直到求助于心理咨詢,她才發(fā)現(xiàn)上述隱藏在她生命早期里的秘密。
這位年輕女性的“自我期待”出現(xiàn)了障礙,問題可以追溯到兒時對父母沖突的深層恐懼。當時還是小女生的她根本不知道父母在吵些什么,她只知道“提高表現(xiàn)水平”與“父母停止吵架”有因果關系,就像實驗室中那只按了杠桿就會收到食物的小白鼠,將會持續(xù)按著杠桿——即便機器后來不再掉出食物也一樣。
而她的“自我評價”也同樣受到了傷害。盡管已經(jīng)做出最大的努力,但因吵架而盛怒的父母,照樣會把她連同對方一起責罵,這種批評的力量已經(jīng)內(nèi)化到她心底,成為強烈的自我貶低——女子就像受驚嚇的小動物,成功經(jīng)驗聯(lián)結了大量的否定,看似越順利,越是恐懼;不知道漫天蓋地的批評會在何時何地冒出來。她只能不斷懷疑自我,相信自己一無是處,以免得意忘形時,冷不防一個暗箭射出,讓她傷得更重、更深,就像小時候看似平靜的家,隨時會引來一陣飆罵。
此時,“過低的自我評價”與“過高的自我期待”,就變成了她最大的焦慮源,她只能不斷努力、反復檢查、專注于細節(jié)、力求完美,來對抗內(nèi)心的焦慮——于是變成了世俗眼光中的完美主義。
《我仍在此》(2025)劇照。
每個人基于人格特質,面對壓力的反應都不同,如果她采用的調適策略是:自命不凡、不屑于眼前的事務、輕言承攬過多的責任,屆時又撒手不管,或者快速轉移陣地、另起爐灶、始終不愿意面對現(xiàn)實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既自大又自卑,這時,她就會表現(xiàn)出另一種非典型的“隱性”完美主義。
造成“自我評價”與“自我期待”失去聯(lián)結的可能性有很多種,如原生家庭創(chuàng)傷、同伴排斥、學習挫折、社會經(jīng)濟條件過低或過高、被給予的資源過少或過多等,原因不計其數(shù)。在討論“完美主義的成因”之前,現(xiàn)階段,我們只要知道:不管原因為何,只要一個人的“自我評價”與“自我期待”脫鉤,他就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去控制焦慮,呈現(xiàn)出來的,就是形形色色不同的完美主義行為。
完美主義者眼中的自己都不夠完美
每一位完美主義者眼中的自己,都是不夠完美的。因為他對自我的評價產(chǎn)生了扭曲,透過這副扭曲的眼鏡看自己,永遠看不見優(yōu)點,找不到價值。他對于自身的成功,也總是習慣“外部歸因”,亦即把所有成功歸因于跟自己無關的外部事物,例如:運氣、僥幸、別人的幫忙、大家不忍嫌棄、朋友們的耐心包容,等等。
然而,由于外部因素并非掌握在自己手里,完美主義者在一切安定以前,總是沒有辦法真正放下心來。他們充其量可以達到理性上的“認知”,知道自己已經(jīng)表現(xiàn)很好,在感性上卻始終存在著疑慮,擔心有些什么問題還沒被發(fā)現(xiàn),或是將來會遭到別人的否定甚至嘲笑。
有些時候,完美主義者的自我評價并不差,但對自己的期待太高了,一旦達成某項成就,立刻就把標準再往上提升,讓自己永遠沒有停下來休息的一刻。
這種過高的自我期待背后往往隱藏著某些恐懼,例如:因為自滿而失敗、害怕被人追趕上、懷疑眼前的成就只是在自我欺騙,等等。如果深究其形成的原因,往往會找到一些內(nèi)化的外部動機,如前舉例的女孩在童年時期為了家庭和樂而力求表現(xiàn)優(yōu)異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不一定在資源匱乏或者童年被剝奪安全感(原生家庭障礙、霸凌事件等)的人身上才會出現(xiàn)過高的自我期待,即使原生家庭資源豐沛、與同伴關系良好的人身上也會出現(xiàn)相同的問題,而且隨著社會經(jīng)濟的進步發(fā)展,比例有越來越高的趨勢。
《我仍在此》(2025)劇照。
當“自我評價過低”“自我期待過高”,或兩者無法彼此聯(lián)結協(xié)調,焦慮就產(chǎn)生了。根據(jù)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在精神動力學中的看法,焦慮是一種警訊,它表示來自內(nèi)心的沖突已經(jīng)無法通過潛意識的心理防御機制來加以消除了,必須進入意識層,形成所謂的焦慮,督促著自我(Ego)必須立刻做些什么改變,也就是所謂的“調適策略”,以緩和內(nèi)心沖突對我們的傷害。
你可以把完美主義的表現(xiàn)形式(調適策略)當成一種控制焦慮的工具,而世界上的工具有千萬種。常見的調適策略包括以下:
●反復檢查修正。
●討好與尋求認同。
●畫更大的大餅。
●拖延。
●轉移陣地。
●直接宣泄情緒。
平時我們最常看到的完美主義行為應當屬于“反復檢查修正”,其次是“拖延”,這構成了我們對完美主義的典型印象;其他的方面,則屬于隱性的完美主義,較少被人所注意,但實際上,它們出現(xiàn)的概率遠比一般人想象得還高。
在此必須強調的是:調適策略只是自我控制焦慮的工具,并無好壞之分?!胺磸蜋z查修正”固然會讓自己更加疲累,卻也會降低錯誤發(fā)生的概率;“拖延”可能會耽誤工作的進度,但也能讓人等待情境改變,更加縝密地思考輕重緩急;甚至連“直接宣泄情緒”都有可能通過團體動力的改變,從而終止一場原本正在發(fā)生中的職場霸凌。因此,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選用適當?shù)恼{適策略,將大幅度影響紓解壓力的效率與社會觀感,這取決于當事人的經(jīng)驗、智慧與人格特質——而調適策略本身則是中性的。
本文選自《自我囚禁的人:完美主義的心理成因與自我松綁》,較原文有刪節(jié)修改。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(fā)。
原文作者/陳俊欽
摘編/商重明
編輯/何安安
校對/劉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