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方查獲的涉案玉石。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俞金旻 攝


直播間里,主播“激情砍價”競拍原石,宣稱加工后的翡翠制品轉賣“穩(wěn)賺不賠”。這看似誘人的“生財之道”,實則是精心設計的詐騙陷阱。


7月4日,上海閔行警方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披露,在市局刑偵總隊的指導下,搗毀一個利用網絡直播玉石實施詐騙的犯罪團伙,涉案資金高達150余萬元。


2024年10月,任先生因有玉石鑒定需求,便在網上添加了一名微信名為“小喬”的顧問。對方自稱服務于一家中緬邊境的原石加工公司,并極力推薦其公司的網絡直播間。


在進入直播間后,任先生看著主播將一塊供應商標價50萬元的原石“砍”至10萬元,并通過“猜數競拍”的方式選出了一名購買者。據主播介紹,他們還經營“加工代售業(yè)務”,即將網友在直播間內購得的原石加工后再銷售,利潤可翻倍。


幾天后的另一場直播中,這一原石加工的手鐲、掛件等成品被固定買家“徐老板”高價收購。觀看多場直播后,任先生認為這是“100%盈利”的生意,于是開始參與競拍。


短短一個多月,任先生先后拍下10塊原石,投入約15萬元,扣除費用后“盈利”約4萬元。直播間內的返利成功博得了任先生的信任。緊接著一周內,他又陸續(xù)投入125萬元拍下了4塊高價原石。


然而,任先生“淘金”生意也戛然而止。他發(fā)現,固定買家“徐老板”再也沒有出現在直播間,更沒有人收購他的翡翠成品。顧問“小喬”則以“徐老板出差”等理由推諉,直播間此后停播。面對任先生接連質問,該公司主管稱這些原石是“從境外偷來的”,主播已被“境外執(zhí)法人員”逮捕,為確保任先生的利益,目前只能將“加工后”的成品寄給他,此時察覺異樣的任先生立即選擇報警。


接報后,閔行公安分局刑偵支隊立即開展偵查。鑒于該直播間始終未開播,偵查員轉而對直播賬號和資金流向開展分析研判。4月下旬,偵查員發(fā)現該直播間又“重出江湖”,甚至在畫面中出現“境外執(zhí)法人員”上門“抓人”的畫面。


根據前期收集的線索,5月22日,閔行警方在云南瑞麗、昆明、江西南昌等地抓獲涉案詐騙團伙16人,當場扣押手機29部、賬目12本、原石75塊。經審訊,該團伙在當地玉石市場租借原石作為道具,由團伙成員扮演供貨方與主播砍價吸引關注。在被害人購買原石后,他們則假扮固定買家,以高價“回收”成品,制造盈利假象。通過幾輪返利取得信任后,誘導被害人購買更高金額的原石。


同時,詐騙團伙鼓吹加工后的成品能賺更多,并拍攝虛假加工視頻蒙蔽被害人。待被害人投入大額資金后,他們便在直播間上演“主播被抓”戲碼,切斷回購渠道。此后,“售后人員”僅需寄送價值約被騙金額十分之一的成品搪塞被害人,如此既掩蓋了詐騙真相,又讓被害人難以追討損失。


嫌疑人租賃的原石。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俞金旻 攝


自2024年10月起,嫌疑人徐某、付某、方某等人通過網絡投放廣告,將被害人吸引至直播間實施詐騙,共計騙取3名被害人150余萬元。目前,犯罪嫌疑人徐某、付某等11人因涉嫌詐騙罪已被閔行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,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。


“美玉可遇而不可求,所謂黃金有價玉無價,嫌疑人就是利用了消費者這一心理進行詐騙?!鄙虾ih行公安分局刑偵支隊副支隊長張曉帆說道。


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俞金旻


編輯 王進雨


校對 盧茜